在战“疫”中铸魂育人
刘中元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按照教育厅和学校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教学,把疫情防控作为鲜活素材,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明确使命担当。我们要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真正使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切实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全力做好育人工作,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其次,深挖教育资源。疫情的蔓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焦急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更有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大爱、勇敢和担
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把这场战“疫”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把疫情变成教材,把灾难当作磨砺,让思政课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再次,进行价值引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录制微视频、制作课件、转发和解读权威消息等形式,在相关教学平台、学生班级群、个人朋友圈等宣传全国抗击疫情形势、党中央应对疫情的决策部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先进事迹等,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洗礼、体会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战“疫”中与祖国一起成长。
我们深信,疫情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我们必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用美好的青春和坚定的信仰,担负起这个时代的重托!
一线思政课教师谈
张希中
这场疫情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疫情给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威胁,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疫情的爆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损害降到最低,还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力求从灾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用辩证眼光看,我看到的是:疫情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中国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分享经验,义无反顾援助有关国家疫情防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彰显了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等。这些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的教材。抗“疫”中彰显出的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等,为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教材。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强化了健康意识。这些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健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动教材。
将“疫情防控”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黄瑞新
2020年伊始,突如情来的疫情席卷了神州大地,如何把灾难当教材,将时代故事融入“基础”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与祖国共成长,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窃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观照疫情。人间万事出艰辛,由于疫情,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发展目标仍将如期实现,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中央一声令下,全国联防联控,勇于担当,实干进取的中国方案向世界抗疫展现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以共同体的宏观背景诠释疫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转变主客对立思维,弘扬天人合一的中国精神,培育自然敬畏感。疫情全球“大流行”,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温情捐赠,中国援助世界抗疫的硬核操作,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话语权。
三、以“逆行者”的科学应对解读疫情。人生就是一个蚌病成珠、与困境周旋的过程。面对挣扎的生命,“逆行者”含泪奔跑,倾尽全力,竭尽所能,人类中最优秀的和我们同在,以生命的奇迹化解生存的苦难。引导大学生将悲观净化成乐观,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四、以“德与法”的人文视域讲述疫情。引导大学生在逆行者、志愿者的敬业风范和友善实践中养成优良品质,引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打造疫情普法课堂,通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担当和牺牲中奋起,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