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按照“挑战杯”赛事整体工作安排,决定启动安博电子官方网站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参赛资格及作品申报
(一)参赛资格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二)作品申报
参赛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
个人作品: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的作品。
集体作品: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三、参赛作品类型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作品: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科生申报,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重点体现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调查报告。选题要突出时代主题、瞄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鼓励跨学科研究,提出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选题;字数限制在15000字以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能形成作品实物,具有较强的展示度;同时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形成“大制作”。
其他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章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院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检查。
4.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必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必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6.在校生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学院每类作品提交数量不超过15项,在校生人数在1000人以下学院每类作品提交数量不超过10项。原则上各学院提交作品总数不少于8项。
四、赛事安排
(一)承办单位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竞赛:生命科学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作品竞赛:经济与管理学院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竞赛:信息工程学院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阶段(2025年1月—3月)
各学院要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行充分宣传,支持学生组建团队,支持指导教师对团队进行指导培训,形成良好的竞赛氛围。
2.校级初赛阶段(2025年3月—4月)
各学院组织对本学院申报项目进行初评,并于2025年3月25日前分类提交推荐参加校级初赛的作品材料(参评作品汇总表、申报书、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利证书等相关支撑材料)电子版到指定邮箱,签字盖章版纸质材料送至指定办公室。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发送至邮箱gongqiyang66#163.com(发送时请将#改为@),纸质材料请送至12号楼514A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办公室。联系电话:0373-3040812;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作品发送至邮箱jgxytw10113#163.com(发送时请将#改为@),纸质材料请送至10号教学楼113办公室,联系电话:0373—3693508;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发送至邮箱HKYXGshijian#163.com(发送时请将#改为@),纸质材料请送至弘文楼B414室,联系电话:0373-3693216。
“挑战杯”校赛组委会将组织相关专家评委对初赛作品进行书面评审,并确定入围校级决赛参赛作品。
3.校级决赛阶段(2025年4月—5月)
“挑战杯”校赛组委会组织入围校级决赛的作品进行统一答辩或问辩,根据“挑战杯”校赛成绩择优推荐参加省赛。邀请相关专业导师对“挑战杯”赛事进行省赛赛前辅导,为提升省赛参赛作品质量提供精准指导。
(三)奖项设置
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挑战杯”竞赛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的有效载体,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该项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及参赛各项组织工作。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学院要积极采用各类媒体渠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为竞赛的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竞赛的群众基础,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系统培育,认真遴选。各学院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对参赛学生的指导,及时传授竞赛知识、总结竞赛经验,采用“老带新”、经验分享、累进创新等形式,通过竞赛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精心培育优秀作品,不断将竞赛项目推向更高的水平。
校团委 教务处 科技处 学生处 研究生处
2025年1月9日
(初审/姚志明 复审/马婧丽 终审/张永波)